五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正是撰写论文的大好时节,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写作之道开讲啦。
2018年1月18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报告显示,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最大论文产出国[1]。 2006-2016年,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英文论文174.29万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的医学研究工作也正在走向全球,特别是在非典型肺炎(SARS)、埃博拉暴发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疾病控制(以下简称疾控)人员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中国疾控工作者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经验”,须用英文向全球发表和转化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推进“”卫生合作。本文举例比较分析中英文医学期刊在出版模式和获取方式、写作方法和审稿方式的异同,总结了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要点,为我国疾控工作者提高英文论文写作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中英文学术期刊的差异
笔者比较分析了中文医学学术期刊与英文医学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及其文章写作特点,发现了以下3个方面的不同之处。本文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和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IDP)这两本期刊及其发表的文章为例来阐明这3点异同。
一篇完整的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必须围绕研究目的展开,背景是阐述开展研究的原因,材料与方法是描述实现研究目的的方式,结果呈现本研究的新发现,讨论和结论以目的为导向、以新发现或新数据为支撑探讨该研究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5个部分要按照清晰的逻辑关系来展开,才能形成一篇严谨的科研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说服力,发挥其科学价值。
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要点
引言:漏斗式撰写顺序
本部分一般采用漏斗式的顺序来撰写,从宽泛的研究话题逐渐过渡到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以传染病防控研究相关论文为例,引言一般包括三部分:拟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目的。首先,阐述拟研究疾病的严重危害、主要分布和造成的影响等内容,突出该研究的重要性。然后,综述相关研究的进展,包括当前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和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该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假说。最后,根据拟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并细化,分类别或分步骤提出拟实施的研究框架。例如,一篇有关某种疾病在某地区横断面调查的文章,其重要性一般需包括该病的定义、流行范围、全球疾病负担和该地区的疾病负担;必要性要描述该病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未解决问题(3~5个)或未调查过的区域;然后提出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1~2个)和调查范围,研究结果可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此来揭示本研究的必要性,从而回答科学假说所需要开展的哪几方面研究,包括调查的范围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开展,引出后面的方法等部分。
方法:详细具体
这部分内容缺乏科学依据或表述不当是造成稿件被拒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撰写研究方法的诀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尽可能详细具体地描述整个研究开展的条件和过程[12]。研究方法的写作一般以时间顺序展开,首先提供一个总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设计的内容、实验流程或者现场调查过程。然后描述开展研究所需材料的详细信息或流行病学背景信息,如各种实验材料的供应商和联系方式,样本或参与者的相关信息等。接下来描述该研究的技术和步骤,如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治疗方案、干预措施、实验或数据分析方法等,选择某一技术的理论依据或建模方法也需阐明。例如,要研究蚊类的各项生物学指标,就要说明这些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总体数据的分析依据。如果方法中涉及实验设计,最好提供技术路线图,清楚简洁地表述研究设计全貌;如是现场研究,最好用地图标出研究地点。若方法部分较为复杂,可分部分来撰写,每个部分提供一个小标题[13]。
在研究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医学伦理问题。如果研究涉及到人,需在方法部分提供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相关声明;若涉及动物,需在此部分陈述关于对此研究道德批准的声明。
结果:主要研究成果
以研究目的为导向,总结研究成果,阐明各分支研究的关系,描述发展趋势[12]。撰稿人要高度凝练对实验或观察结果的描述,突出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意义的数据。主要数据通常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如使用配对图呈现临床试验中复杂患者样本的主要研究结果;运用基线对比描述几个对照组的数据。图表需具有自明性,可以在图表下附上说明性文字。以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或产出时间为顺序,围绕研究假说和拟解决的问题,从方法部分的几个研究指标来陈述研究结果。例如,在某一疾病的横断面调查结果中,对数据的描述大致分为人群患病率、儿童新发病率、疾病三间分布(包括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人群分布)以及流行因素等。如果涉及治疗内容,则对诊疗(包括内科、外科治疗等)指标都应该进行统计分析,这样才能统计出调查区域内需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的人数以及各占多少比例,为讨论治疗策略提供必要的证据。结果分析还可将某些指标变化进行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间的比较,这样使结果更为丰富。而现场实验研究则必须阐明样本数量,分散度指标和集中趋势指标等关键统计数据。
讨论:科学性与推广意义
如果论文引言部分是点明某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讨论部分则主要论证该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推广意义,主要分3步进行论证。首先,根据研究目的总结主要研究结果,解释这些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然后与其他已发表结果进行比较或对比,解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和独特意义,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总结回应研究的问题、假说或目的,表明本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对实际工作的启示和对整个领域研究的影响[14]。例如,疾病横断面调查结果若要为制定疾控政策服务,就需根据该疾病的患病率,引用已发表的论据,来判定其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中、低的哪种流行区,讨论造成这一流行强度的原因,也可讨论不同类型的疾病患病率高低的原因和潜在分布区域,与已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和实际作用相比较,作出正确的推理,回答研究背景中提出的假说,为制定疾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回应研究目的
英文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要围绕研究目的来总结,对研究目的作出明确的回应,重申研究成果及新增的科学意义,阐明应用价值或提出对今后工作建议。因此,结论需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参考文献见原文)
作者简介
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主编。
周晓农研究员是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全球卫生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有着长期与WHO合作的经验,目前担任WHO西太区被忽略热带病专家组主席、WHO疟疾根除规划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UNICEF/UNDP/World Bank/WHO/热带病研究与培训特别规划署(TDR)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是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Geospatial Health等国际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已发表369篇论文,其中包括发表在New England of Medicine,The Lancet等文章,已出版专著6本。曾承担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已指导了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周晓农研究员主编的英文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IDP)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国内发展需求下发展起来的。IDP 于2012年创刊,95%的编委来自国外传染病研究机构。在多方支持下发展较快,五年影响因子为3.769。期刊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各地作者的投稿。
本文已由《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发表,点击文末链接查看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