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上午和下午,教育技术系2018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理综楼719举行。参加答辩的同学为2015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8名研究生和2016级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5名研究生。
上午八点半,学术型硕士的答辩会议准时开始。答辩委员会主席为黄景文老师,答辩委员会秘书为熊冬春老师,答辩委员成员的老师有郑小军、莫永华、欧启忠、杨满福、林雯。
第一位答辩的同学是代洪彬。首先,他对答辩的论文《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阐述,然后对微信小程序进行现场演示。答辩组的老师们从微信小程序的平台功能、软件优势、碎片化学习构建等几方面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问题。代洪彬同学根据论文撰写时的思路,从知识模式、开发过程、教学模式三个角度进行了回答与解读。
第二位答辩的同学是魏晓会。她答辩的论文题目是《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实践——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答辩组的老师们就论文内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将论文题目精简化,二是核对引证的外文资料,三是修改图表表述设计。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在线课程设计基本原则的提出依据?第二,什么不是在线开放课程?第三,视频公开课和MOOC的区别?魏晓会同学从数据分析、个人经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视频呈现方式的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第三个进行答辩的是吴淑青同学。她答辩的论文题目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混合学习模式理论研究》。答辩组的老师们就吴淑青同学的论文提出若干修改意见,例如混合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紧密结合、增强论文案例的支撑度等。并提出问题:主体间性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混合学习和混合教学的区别?在“互联网+”教育之前和之后的混合学习有何区别?如何实施线下教学?经过思考,吴淑青同学对从学习阶段、教学出发点、学习方式、学习者特征等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
第四位答辩的同学是陈梅兰。她答辩的论文题目为《小学电子书包教学现状研究》。答辩组老师指出论文参考文献偏少、举例论文的案例数量不足,提出将文章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合并处理等建议,并提出三个主要问题:第一,TPACK理论框架在问卷中如何体现?第二,电子书包如何在广西推广?第三如何看待韩国消除纸质书本的激进言论?思考过后,陈梅兰同学认为问卷中教师对电子书包的态度、应用能力部分都涉及到TPACK理论,电子书包的推广需要政府、学校、供应商三个层面的合作,但是对韩国的激进言论还需后续的调查思考方能给出答案。
第五个进行答辩的同学是谭积斌,其答辩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大学的STEM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于马祖尔翻转课堂实践的分析》,答辩组的老师们对论文提出一些建议,郑小军老师对论文每章节末的小结表示了肯定,但认为适当添加流程图会使论文构架更清晰。此外专家小组们提出以三个问题:为何要在大学教育改革的论文中使用一个高中的案例?论文中只提到物理课程案例?美国的教学应用到中国是否需要一些变式?谭积斌同学认为国内同伴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颇多,物理课程具有代表性,本土化移植到中国的话可以适应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
第六个答辩的是江锡凤同学,其答辩的论文题目是《基于AI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评委们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减少理论描述,增强实践设计的逻辑性。并提出问题:论文的哪些部分涉及AI技术?作者参与了系统设计的哪些流程?文中的教学设计与论文的关联性如何体现?江锡凤同学依据撰写论文时的实际操作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论文中的图像识别技术属于AI技术的部分,并且作者参与了大部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功能模块的设计,教学设计能够分析课堂实录,促使教师反思。
第七个答辩的是沈竞同学,她答辩的论文题目是《基于教育教师MOOC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微课设计与制作”为例》。答辩组老师们认为论文中可以加强一门课程的动机因素分析,在结论部分多一些对论文题目的回应,适当地修改论文题目,避免歧义,并且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更多影响MOOC学习的更多因素。对论文的内容部分,老师们主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提升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第二,学习的内部影响因素应当采取什么策略?经过一番思考,沈竞同学回答了这些问题,影响教师学习的关键因素有:学习需求、动机与目的、学习起点、课程质量、考核难度、讨论区参与情况等,但对影响内部因素的策略还需后续继续深入研究。
最后一位进行答辩的是吕远梅同学,她答辩的论文名为《移动教学平台在初中课堂教学应用的个案研究》。答辩组老师们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其中林雯老师认为需要对最终的结论细化,杨满福老师认为“移动教学平台”的概念应当进行详细说明,欧启忠老师认为论文的摘要部分的撰写还需更规范,莫永华老师认为对移动平台的论述需要加一些总结性的内容。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选择个案研究方法,意义何在?应用的范围在哪里?吕远梅同学针对上述问题也给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实践也相对充裕,因此选择初中生作为研究的对象,此研究的经验,在中小学的移动课堂中均可被借鉴。
上午12时许,2015级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圆满落幕,各位评委老师的专业点评不仅指明了毕业班同学们论文改进的方向,也加深了其他同学对论文写作细节的理解,使观摩本次答辩会的同学们都受益良多。
下午2点30分,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会议准时开始。答辩委员会主席为黄景文老师,答辩委员会秘书为熊冬春老师,答辩委员成员的老师有林雯、苏文凯、杨满福、欧启忠、莫永华、谢敏。
第一位答辩的同学为韦永圣,其论文题目为《小学语文动画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答辩小组的各位老师从动画资源的使用时机、使用方法策略以及动画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的学习等方面提出建议,并提出两个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动画进行教学?如何验证动画教学是否符合教学效果?韦永圣同学认为动画资源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以及心理特点;动画教学效果的验证要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方面展开。
第二位进行答辩的同学是宋庭龙,答辩的论文为《乡镇中心校与教学点远程同步互动研究》。答辩小组老师们从论文内容细化、论文案例、研究流程图等方面给出宝贵的意见。林雯老师对这样的互动课堂能否在广西推广存在疑惑,宋庭龙同学认为通过阶段性的课程实施,可以看出互动课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存在如何优化教学环境等问题,还需有后期继续完善,才能逐步推广。
第三个进行答辩的同学是谢丽鹏,她的论文题目是《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3D打印笔》课程设计与开发》。苏文凯老师建议论文可以增加课程的重难点及其选取依据,其他老师也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学模式的建构依据?论文中如何体现设计思维?谢丽鹏同学结合案例分析、文献及导师意见提出教学模式。另外依据设计思维的经典模型构建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3D打印笔课程教学模式,并开发设计课程教材的整体框架。
接下来是徐雁丽同学进行答辩,论文题目是《小学语文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基于广西部分小学的案例分析》。谢敏老师建议论文可以从细节入手分析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之处。其他老师对文中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要素图以及电子书包的推广条件提出问题,徐雁丽同学讲述自己从学术讲座得到启发并结合案例从而建构了这两种要素图,并认为关于电子书包的推行需要移动终端,教学平台,家长合作,国家资金的支持。
最后进行答辩的是李扬同学,其论文题目是《移动混合学习在普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蓝墨云班课软件为例》。答辩小组的老师们对于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结论的表述,调查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梳理理论基础给出宝贵的意见。最后对于老师们提到的不足之处,李扬同学表示会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2016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会至此结束。答辩小组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到场的同学们都获益匪浅。
最后,2018届毕业班全体同学与老师们进行合影留念。
答辩结束,新的征程已经开始。祝福师兄师姐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主编:林雯
作者:李雨诺 林协民
编辑:田新芳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