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小编首先祝所有的小盆友们节日快乐!同时,祝所有的大盆友们可以永葆纯真!
6月也将迎来毕业季,毕业前每位毕业生都要交上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答卷——毕业论文。小编今天就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大家送福利了,来跟大家分享论文写作那些事~
大家都知道,硕士论文最好选一个较小题目。
那么,怎样选择一个小题目呢?有几种方法。一个是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尽可能的小。例如,。。肯定太空太大,一定要缩小范围。例如,。研究范围和内容还是太大。。如果再缩小研究范围,。就比较具体了。这也成为一个硕士生能够基本 “Hold”住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当然,这时候,还有进一步缩小研究内容的方法,就是为研究内容选择一个背景,或者一个视角。例如,。显然。研究可以更加的聚焦。也可以为研究选择一个视角,,。
一般来说,如果作者对研究的主题是通过长期的思考而逐步缩小和确定的,且界定的非常清晰,那么在论文题目中的运用适当的限定语就没有问题。不过,也有一些同学的论文题目中虽然有很具时代感的限定语,例如“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或者“简政放权背景下的互联网+政府公务服务”,“媒体融合视角下的传统媒体的发展问题研究”等。但在对论文的评阅和答辩过程中,我却发现论文作者对于题目中为什么用这个限定语并没有考虑清楚。他不清楚这个限定语在整个论文中的作用和功能,甚至仅仅是觉得加上这个限定语可以使论文显得更有专业性,更有时代感。
这种认识状况下运用限定语就可能会出问题。例如,当作者并没有思考成熟简政放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系时,他可能在论文中谈的都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怎么涉及简政放权。这个时候,从有些论文评委的视角看,就会觉得作者的论文有欠缺,因为作者的论文题目在论文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呈现。此时评委可能会给出二选一的建议:或者把论文题目中的限定词“简政放权”去掉,论文干脆就老老实实地研究互联网+政务服务就好了;或者在论文中更充分地阐释二者的关系,例如简政放权的政策是如何影响甚至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的;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开展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了简政放权的落实,论文中增加和充实相关的内容。
分析到此,我们会发现,论文题目中的限定语有时是一把双刃剑。限定语一方面可以缩小研究的主题范围,使研究更加聚焦;同时也时刻提醒作者,这样的限定语对论文的研究其实也是一种约束。现实中碰到不少同学,只是在论文题目中用了限定语,却在写作中忽视了这把双刃剑的约束作用。
限定语的使用不当,有时会随着作者对文献的阅读量的增加,而更加扩大。
例如,有同学确立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的研究主题,并进而会检索和阅读很多的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例如,不少文献研究的是银行贷款中的风险问题,涉及到一些担保机构的内容;还有一些文献是探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的,并涉及到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内容;另有一些文献聚焦于探讨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这些文献是和作者的研究主题以及视角最贴切的);还有部分文献则从宏观角度分析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中的风险。
简单做一下梳理就会发现:这几类文献虽然都涉及到了作者的研究主题,但研究视角是不同的:有从银行视角出发的;有的从担保机构角度出发,也有从政策性担保机构角度出发的,还有从第三方的角度分析银行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合作风险问题的。在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梳理、运用和进行论文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视角的不同,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从一个视角出发,整合相关的文献内容。否则,在研究中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
例如,在论文的不同部分,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文章第一部分是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银行贷款风险及其管控,第二部分又从担保机构的视角分析其风险管理,第三部分则又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视角探讨与银行的合作风险。而在最终的政策建议部分,又主要是基于从第三方对合作中风险的理论分析提出建议。
这样的论文,看起来似乎有挺丰富的内容,但是读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因为文章中的视角一直在变。人们很难确认论文研究的主体内容到底是什么。是研究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主体)在与银行合作时的风险管理?还是分析银行(作为主体)和政策担保机构合作时的风险管理?也或者是从政府(作为研究主体)角度研究如何管理政策性担保机构和银行合作中的风险?
这样的论文如果碰到我,会让我联想到若干年前的剪刀加浆糊。
更多论文写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