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水产气象联盟

如何做好研究?

北京大学经管书苑 2022-07-31 04:23:04

 

今天分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燕老师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位年轻学者,她分享了自己对于做好学术研究的心得:培养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基础,做一个基于实践的理想主义者,做一个能海纳百川的独立个体。


文|张燕


每位年轻的学者可能都很想知道如何能做好研究。我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就这一问题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好的学者首先需要具备扎实且多样的知识基础,既具有知识深度,又具有知识广度。


我的学习背景非常多样化,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尽力做好扎实的积累。记得本科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在地面工程专业学习一直优秀,三年级时入选由全校1400人选拔出的由30人组成的英语双学位班,开始了双学科学习的道路。结果是本科的论文答辩以英文形式进行,毕业后论文在本专业刊物上发表。硕士阶段转到管理领域,从工科到文科,知识学习非常艰难,知识加工的模式需要改变。一个例子就是管理学的书看了四遍才大约知道在讲什么,但实际并不知道究竟在讲什么。那时就是努力要学好,而不要看起来是个外行。当时学的四门课的课程论文我都把它们变成论文发表了。


考入光华管理学院后我又成了“无知者”。之前我虽然有引以为豪的文章发表,但在光华管理学院那里竟然无法与教员们对话。根据博士课程设置,我比以前深入地接触了以下的课程:第一,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第二,管理学领域的理论知识(是文献知识,而不是课本知识);第三,科学研究方法。当时非常受益于许多国际优秀学者,例如彭凯平、陈昭全、陈晓萍、玛丽莲•布鲁尔(Marilynn Brewer)、赵志裕、康萤仪等前来讲学。他们短则两周、长则三个月的课程使我吸收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同时,我是学院第一个得到支持出国访学的博士生,随导师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年中,又接触到一些综合的管理学研讨班和研究方法课程。有一门课值得一提,就是研究方法,我分别上了张志学、玛丽莲•布鲁尔、徐淑英老师开设的研究方法课。总算是基本学通了课程内容。


求学初期我并没有想过做自己的研究。虽然在每门课上都有学期论文,但开始时水平真的挺低的。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幸帮助陈昭全老师做些研究工作,后来又先后跟张志学、王辉老师做些研究助理的工作,随后他们逐渐让我进行数据分析、论文写作。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在赵志裕、康萤仪老师的课上,我的一个想法被赵老师当众评价为“this is a JAP idea”(即:“这个想法有可能被《应用心理学》杂志接受”)。在他的鼓励下,我在其任教光华的一个月内,完成了研究设计、两个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期间,我进入到导师的研究领域,开始感受开展研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完成了一篇英文的研究论文并投稿。


做一个基于实践的理想主义者



我觉得好的学者应该是既脚踏实地,又“好高骛远”,因此我将其称为基于实践的理想主义者。下面几个方面能体现出理想与实践两者的交融。


1、理论构建:实践中孕育的理想


理论构建是一项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常被学者们说成是“源于现象”,我将其描述为源于实践、“从实践中来”的过程。当了解到丰富的现实信息,我们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高度的理论抽象。这既要依托于现有理论,又要具有理论的创新性,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设想。由此形成的理论模型根植于现实,反映现实,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检验理论模型好坏的一个标准是它是否同时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另外,我还觉得一个好的研究模型,其中的构成部分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这样可能显示出它解释现象的机制是独特的、根本的。例如,学者们喜欢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领导行为对下属的影响作用,并验证领导行为交换关系的中介作用。后来,学者们愿意预测新出现的领导行为也会通过这个中介过程影响下属。这样只能说明这些领导行为影响机制的共同部分,却不能解释彼此不同的方面。而好的理论模型应该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2、研究方法:用实践检验理想


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个研究或一篇文章所必需的部分,是用数据去证明假设的套路。所以常常会听到有的学者认为自己是做定量研究的,或者是用潜增长模型(latent growth model) 做研究的,诸如此类。由此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研究方法是套路吗?是对研究进行区分的标准吗?我将其理解为是“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从以上我所阐述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方法是一种工具,是用实践证据来回答研究问题(相对应地,假设提出的过程是用理论来回答研究问题)。那么为了“回答问题”这一目的,掌握各种工具设计的出发点,使用哪种工具就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回答研究问题提供最严谨的、最有统计逻辑的数据证据。同时,理想化的理论设想需要采用最有实践性的证据来检验,两者都是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3、理论与方法:相互制约与补充


关于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有的学者可能会感觉到它们彼此是相互制约的。例如,在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想法的同时可能会考虑到方法的选择。假设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在跨文化高管团队中,成员的构成如何影响其内部决策过程? 就这个问题进行理论的回答,有的学者可能会说:“这不可行,你想啊,你能收集到高管团队的数据吗?更何况是跨文化团队的?”如果这样想,就会很早就在提出研究问题并开展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受到方法(实践)的限制。其实,在构思一个想法的前期,即提出研究问题和进行理论构建时,不宜同时考虑方法的问题,以免受到方法本身的限制,进而限制思想的创新。我认为,理论和方法理应是相互补充来帮助回答研究问题的。请坚信,如果是一个好的研究,一定会有人愿意帮助你去克服现实的条件和局限,最终予以实施。


还有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理论先行还是数据先行?一项研究的过程从研究问题开始,构建理论,提出假设,用数据进行假设验证,回到研究问题的回答。同时,数据的呈现也非常重要,它通过展现违反我们理论逻辑的证据,来启发我们意识到存在认知局限,当然也有可能存在很多其他的杂音。如果通过数据启发我们调整了理论构建,下一步就需要补充新的数据,从而开启了螺旋式上升的研究过程。


做一个能海纳百川的独立个体



此外,我觉得好的学者还应该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心怀天下”,因此我将其称为能海纳百川的独立个体。下面几个方面能体现出在自我与他人(社会)的交融。

 

1、谦卑为先


谦卑体现在自己对自己、对知识和对他人的态度方面。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每个人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即便同时还有很多具有优势的地方。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才会愿意打开自己的边界,吸收来自外界的补益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个人所取得的成功本身就很可能使我们更不容易觉察和反省自己的不足。


保持对新知识持续的渴望。我鼓励大家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时,注重多样性。因为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可能更多地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从而越发渴望增加新的知识。


学会无我地接触与吸收信息和知识。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需要保持谦卑,尽量避免启动自己既有的知识。因为如果带着既有的知识视角去接触新的知识,一定会具有选择性,很可能忽视掉与自己既有知识不相容的观点。而对立的观点恰恰更可能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既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


无条件地接受他人的异见。一般来讲大家都本能地排斥异见,因为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我并不是说无条件地认为所有的异见都是正确的,而是强调即使看起来再不可思议的异见也总能从某个角度找到其可取的地方,特别是看起来对立的异见。如果能够找到他们所对立的焦点,也许就能够找到他们的共同基础,或者是基本假设方面的对立。究其根本就可以化解表面的矛盾。

 

2、学会“自恋”


维持谦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傲慢”,学会“自恋”。这主要表现在肯定自己的能力 、坚持自己的想法,以及有信心做得更好。这个道理大家可能都明白,对自己保持积极的评价和心态可以成为我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不被困难与挑战打败反而要“愈战愈勇”的力量。


不过,“自恋”一定不能转化为迷恋,从而转化为对自己想法的固执甚至偏执,否则可能会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3、自我与他人:独立与互依


我们在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可以紧密到导师、合作者,也可以松散到学术同行、学术社区,甚至是更大的企业群体,乃至人类。这里我想只就导师和合作者谈谈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彼此的相互依赖性。


导师可以说是博士阶段对我们最重要的人,对于那些指定导师的博士项目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就一定范围的学术知识和经验而言,导师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这些方面我们一定要充满谦卑,全心学习。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会与导师发生分歧,这时我们的态度首先要心存尊重;其次,如上文所述,要从对方的视角审视问题、究其根本,这样就可以化解表面的矛盾。如果导师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就可以用最简单的试错方法来证明其中的问题所在。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非常值得,因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多时候常常不是对错之分,只是判断谁可能更优。当有一天我们发现就某些领域内的问题,可以与导师进行逐步深入的讨论的时候,我想就是正在从师生关系转向合作关系的标志。另外,关于个人的研究兴趣的选择,在开始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或者自己认为自己清楚的时候,尝试做导师感兴趣的课题,这既是对导师最大的尊重,也是最便利快速地训练自己科研能力的途径。


能成为合作者首先可以看作一种缘分,需要珍惜。可以将与合作者的关系看作一场婚姻,共同孕育出一个产物。在合作关系的发展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对方的尊重,无论是对人际交互方面还是对想法/思想的交互方面。为了能够结出果实,我们甚至需要宽容对方在时间、智力上投入的质量和数量。从自己的角度寻找能够引导他们增加投入的方法。例如,在与大牛合作的时候,通过快速有效地做好事情来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同时记得询问反馈日期,以便到时发送追踪邮件。当然,合作一定会涉及异见,可以参考上述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选择了科学研究,就选择了一种痛并快乐的人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做一个勇士,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文章摘自《博雅光华: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图片来自网络。


识别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IACMR2018年双年会专区:


负责任的研究:追求有用且可靠的知识


MOR/PUP“管理的中国理论”最佳论文奖揭晓


国际顶级期刊文章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2018年双年会推荐书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