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国为何盛产垃圾论文?
文|叶匡政
近几年,中国的论文造假在国际屡屡爆出大新闻。2017年,德国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一次撤销2012年至2016年间发表于《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论文,撤销的原因是“同行评审造假”,这些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2015年英国知名学术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就一次撤销了43篇论文,有41篇是中国作者,撤回原因与此次相同,也基本都是医学论文。当时该集团就暗示,这些论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大范围的“同行评审造假”在污染学术出版圈。
2015年撤稿事件不久,中国科协、、科技部、、、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七部门曾联合印发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哪五不准呢?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看到七大与科技相关的部门,竟发出了“小学生作文准则”之类的文件,可以想象中国学术风气之劣了。
同行评审,原本是国际学术期刊比较通行的审核发表规则,即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辑,在收到作者投稿之后,会邀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审论文的学术质量,提出意见和判断。主编按评审结果决定是否在本刊发表。
由于在特定学术领域中,有些对口的专家研究者更为了解,所有某些期刊也规定,论文作者可向期刊推荐评审论文的合适专家。哪知这竟为造假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通道,通过提供真专家的假邮箱蒙骗过关。一旦期刊选择了这些假审稿人,就会收到一篇正面评议的回执,从而让这些论文得以发表。
这不仅影响到该论文的科学诚信,其实也影响到学术期刊的科学诚信。因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同行评审造假行为,现代生物出版集团不得不修改评审规则,取消了作者推荐评审人这一环节。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也特此发表《声明》,强调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该问题的决心。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诚信、学术尊严被大多数学者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在他们看来,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在这些国家的学术环境中,甚至没想过要进行某些特别的防范。
如今,据出版商施普林格介绍,已开始投资开发更多用于评审人身份验证的系统,以防范再发生此类事情,比如要求提供评审者的单位名称、以机构名称结尾的电子邮件地等。可见,不信任只会导致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虽然学术造假,在这些国家也会出现,但制度和社会对造假者有极为严格的惩罚,往往意味着学术生命的终结,无论过去取得过怎样的成就。比如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原本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与再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由于在“万能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数据等造假问题,不仅论文被撤回,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大学取消,以辞职告终。她的导师笹井芳树,是日本著名的细胞生物学专家,也因此事件自缢身亡,而他一直是日本再生医学领域学术领跑人。
但2015年涉及中国的那次大规模撤稿事件,我们却没有看到一个学术造假者受到处理,对某些学术造假的所谓大家,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估计这一次,同样是不了了之。这才是学术界真正的悲哀。
当然,这大规模的学术造假,可能有些并非是论文作者所为,不少论文作者是将稿件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进行语言编辑或代发论文,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作者是直接花钱买的论文,对所涉造假流程可能也蒙在鼓里。医生们不得不出此下策,与眼下“唯论文”的职称评定体系有关。
如今,临床医生评高级职称,都需要2到5篇SCI论文,对天天参加门诊、查房、会诊的医生来说,这确实构成了很大压力。虽然这种压力不应成为造假的理由,但大部分临床医生确实难有精力写出高质量论文。这也让很多诚实的医生,只能停在中级职称上。
临床医生原本的任务是治病救人,看的是临床诊断和手术水平,评起职称来却以论文来衡量。这种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等于在“逼良为娼,于是一部分医生不得不违背良心去购买论文,而另一些有职业良心的人才却被挡在了高职称的门槛外。
高校也是如此,老师评定职称或岗位晋升,只关注你发表论文的数量。至于你为师的本业,传道授业解惑水平如何,反倒没人关心。好在有关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已推出《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是想重点改革过去的“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倾向,只是期望这个改革能推进得再快一些。
在关于撤稿事件的各种报道中,对各方都有采访,唯独对幕后黑手神秘的“第三方机构”,确乏深度的调查与揭露。凡是与学术沾点边的人,、代发在大陆已成一个庞大产业,有研究者早在2009年就调查显示,该产业年产值已达10亿元人民币,估计近些年此产业规模更大。
但对代写论文这一黑色行业,无论高校还是学术管理机构,却从没有过治理之意,更无治理行为。一边是不断曝出代写论文、代发论文的丑闻,一边是代写论文者在网上肆无忌惮地招揽生意。这一产业链越来越大,只能说明中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已病入膏肓。
中国似乎是论文大国,但生产出的大多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论文。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和成果,但又要以论文为衡量指标,学生们除了拼凑、抄袭、买卖来应付,又有何办法?
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关注的不是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教学水平,更不重视教师的同行评价,而是以论文数、课题数来进行评价。这些都使得论文市场越来越大,论文造假、抄袭、代写已成常态,因过于普遍,媒体和公众甚至都失去了追究的兴趣。
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和功利化,才有了这个黑色商业的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则完全对此视而不见,极少见到动真格的查处。
美国对同样的行为,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据美国一家教育机构发布的《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显示,美国2014年共开除了大约8千名中国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纽约州、加州、宾州、俄亥俄州等地,其中有23%是因学术不诚信,包括找人代考、代写作业或论文等。同样的事件,在两个国家结果完全不同,这也使两国学术环境有了天壤之别。
真实可以说是科学与技术的第一准则,不真实、无诚信,就根本谈不上科学,更不可能有创新。看起来是一些知识分子被职称所逼,不得不花钱发论文,但本质上,还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出了问题,他们对真实、真理和学术早已丧失了基本尊重。
无论大学和研究机构,还是管理学术机构的部门,在内心都把学者追求真理看成了上世纪的古老观念。一个追求与捍卫真实或真理的学者,在过去会是英雄,在今天则可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傻瓜。他们给这个时代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知识经济,言下之意是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必须服从经济的年代。假如知识不能成为我们获利的工具,则毫无意义。
在一些知识分子的眼中,这些论文和肉贩眼中的猪肉,并没太大差别。论文就是人生,如同猪肉是肉贩的人生一样。
知识分子曾被看作是知识的卫士、社会的良心,他们对真实、真相、真理的热爱,曾是他们首要的美德,然而这种美德,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当知识分失去了维护真实、发现真相、捍卫真理的欲望时,当知识沦落为机构或个人获取利益的工具时,当对学术腐败的批判不去触及知识分子整体精神状况时,其实爆出任何离奇古怪的学术造假和腐败事件都是正常的。
捍卫真实,其实就是捍卫学术的生命,造假则是在彻底摧毁科学的精神。一个国家连知识分子都没有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那未来肯定是极为恐怖的。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1288篇文章。
-END-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
六根开通于2015年6月6日
不仅是我们六个人的平台
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2018年1月18日,六根作者队伍扩容
杨苡 黄永玉 王鼎钧 秦岭雪 张新颖 毕飞宇 张翎 梁鸿 曹可凡
鲍尔吉·原野 赵丽宏 何冀平 王尧 盛可以 陈河 马未都 周吉敏
汪凌 郑培凯 刘再复 张宏明 张家鸿 殷健灵 古清生
……
更多大咖作者陆续亮相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
点击阅读原文,七五折购买《寻找中国》系列图书第一批三种。